警惕“吃出来”的肝炎
2025年3月4日 17:11
春季是甲肝的高发季节,甲肝主要通过“病从口入”传播,如何科学防护?以下要点请收好!!!
甲肝是什么?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潜伏期平均30天,以乏力、恶心、黄疸、肝区疼痛等为主要症状。虽为自限性疾病,但重症患者可进展为急性肝衰竭,不可大意!
三大传播途径
1.食物传播:生食或食用半生不熟的被病毒污染的贝类(牡蛎、毛蚶等)、虾类、蔬菜、水果等!
2.水源传播: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水源易被粪便污染,引发群体感染。
3.接触传播: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或接触被感染者污染的物品后直接进食。
高危人群清单,速自查!
1.食品从业者(尤其接触生鲜、水产品者)
2.沿海居民、喜食海鲜者
3.集体生活人群(学生、福利院等)
防病“四步法”,筑牢健康屏障
1.接种疫苗:最经济有效的武器
-儿童:18月龄免费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1剂)或灭活疫苗(2剂)。
-成人:餐饮从业者、旅行者等高危人群建议自费接种灭活疫苗(共2剂,间隔6个月)。
2.饮食安全:熟食+分餐是关键
-贝类、海鲜等彻底煮熟(100℃一分钟可使食物中甲肝病毒失去活性,对于牡蛎、毛蚶等容易粘附甲肝病毒的贝类产品,加热100℃以上五分钟后食用更加安全)。
-生熟分开处理,蔬果流水洗净,不喝生水!
-外出就餐使用公筷,优选高温消毒餐具。
3.卫生习惯:勤洗手,严控污染源
-饭前便后洗手(七步洗手法),接触公共物品后勿摸口鼻。
-定期消毒厨房、卫生间,垃圾及时清理,灭蝇防虫。
4.早诊早治:出现症状速就医
若出现发热、厌油、尿黄、皮肤黄染等症状,立即就医并告知接触史,确诊后需隔离,避免传播。
甲肝可防可控,从细节做起,远离“吃出来的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