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张大爷攥着报告单,被医生嘴里的“结肠腺癌三期”砸得两眼发黑,家人也不敢相信,只是最近大便带血以为是痔疮,怎么就结肠癌了呢。
医生进一步了解张大爷的生活习惯,发现他平时就爱吃烤肉、炸串这些食物,家人劝说不动也就随他去了,那些大快朵颐此刻显得格外讽刺。
音乐家坂本龙一因直肠癌四期在71岁时去世。然而,结直肠癌并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黑豹》主演查维克·博斯曼也因结直肠癌去世,年仅43岁。
结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也称作大肠癌,是一种高发病、高死亡的癌症,严重威胁了居民的生命健康。
在江苏省,2021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列第3和第5。
结直肠癌预后和分期有关,2019-2021年我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标化相对生存率为55.7%,且随着肿瘤分期的变晚,生存率也随之降低,治疗成本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结直肠癌早期并无明显的、特异性的症状,许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因此阻断结直肠癌的病因与诱因以及通过多种筛查手段尽早发现是防治结直肠癌的最关键也是最经济的办法。
针对结直肠癌的病因进行预防
(一级预防)
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除了结直肠癌家族史和年龄之外,还包括:不良饮食习惯(如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高脂低纤维饮食)、肥胖、吸烟、大量饮酒、少体力活动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以下这些可控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的风险:
1.健康饮食: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的摄入,如粗粮、蔬菜等,少吃红肉、加工肉等食物;摄入足量的水;适度增加钙摄入量,包括乳制品、坚果、豆类等食物。
2.养成良好的排便的习惯:定时、规律排便,排便时不玩手机等。
3.适度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肠道蠕动和代谢率,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
4.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包括戒烟、戒酒、规律作息等。
5.良好情绪: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学会放松和排解压力,比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等,让负面情绪得以释放。
通过筛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
(二级预防)
绝大部分结直肠癌遵循着“良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的过程发展,且进展缓慢,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有足够长的筛查窗口期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哪些重点人群要进行筛查?
1.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的人群;
7.有不良生活事件史(事件发生在近20年内,并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的人群;
8.有结直肠癌家族史人群的直系亲属;
9.被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人群的家族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注:
*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家族包含一级、二级亲属: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同父母);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遗传性结直肠癌相关的疾病与基因
需要做哪些筛查?
1.符合上述第1~7条的人群
(1)结直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首选每5~10年1次肠镜,直到75岁;若对肠镜较难接受,可每年1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或每1~3年1次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或每1~3年1次血液循环肿瘤DNA检测,粪便/血液筛查阳性者应进行肠镜检查;
(2)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符合上述第8条的“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
(1)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的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的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者,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或每1~3年1次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或每1~3年1次血液循环肿瘤DNA检测,粪便/血液筛查阳性者应立即行肠镜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或每1~3年1次粪便多靶点FIT-DNA检测;或每1~3年1次血液循环肿瘤DNA检测,粪便/血液筛查阳性者应立即行肠镜检查;每10年1次肠镜检查。
3.符合第9条的“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成员:
(1)遗传咨询门诊;
(2)风险评估和基因检测;
(3)从20岁(或比家族中最年轻的患者小10岁时)开始筛查,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4)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筛查和随访。
最后,想要再次提醒大家
结直肠癌筛查宜早不宜晚,而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特别是当粪便筛查结果阳性时,更要进一步进行肠镜检查确认,不要因为“害羞、害怕”等心理而拒绝检查。
来源:江苏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