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民族寄宿制学校水痘疫情爆发,累计发生水痘十五例,达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我和贵德疾控同事一起前往该校开展相关应急处置。
此次水痘疫情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三个年级,全校一至八年级共三千多名学生。民族寄宿制学校里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很多来自牧区,所有学生全部统一在校食宿,老师轮流排班和孩子一起住校。孩子连续上十天课后由家长接回,休息四天再返校。寄宿学校集体学习和生活的特点促使我们必须快速控制疫情,以免造成进一步蔓延。
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次疫情,成立了水痘疫情防控指挥部,分管县长召集卫生、教育召开多轮紧急会议,部署落实相关要求和措施。海南州疾控中心专家也赶到贵德指导水痘疫情防控工作。
我们分组行动,一组人员对有病例报告的班级及其对应的整个年级学生进行逐个检查,排查有无新发或遗漏水痘病例。我和急传科同事小宋作为流调组在完成部分班级学生的排查后,着手开展水痘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其中一项是我们要摸排所有与水痘病例同宿舍的孩子,了解他们目前的健康状况,鉴于学校无全校学生住宿分布名单,我们只能根据上报的病例信息,到其所在班级逐一追踪排查与其同一宿舍的孩子。在排查过程中,有好几个水痘病例较多的班级已搬离原教室,临时转移到另外一栋实验楼实施相对隔离,信息不畅通和信息不准确使我和小宋颇费周折地楼上楼下、前楼后楼跑了好几个来回,两人气喘吁吁,因为在高原地区,上、下楼时的呼吸比平原地区要明显急促的多。
流调中我们发现不同班级学生有混住现象,有时一个宿舍三个班级的孩子混住,这对可能导致的班级间交叉感染带来潜在风险。整个流调过程总体顺利,孩子们非常配合,有问必答,有些能很清晰地回忆感染水痘的同学其具体请假日期。我们还询问了他们是否清楚宿管阿姨对宿舍有无进行消毒?怎样消毒?一天消毒几次等问题。流调还发现,有个别孩子在被诊断为水痘后,家长并未根据要求把孩子及时接回治疗隔离,不接的理由是正在山上挖虫草,孩子接回家里无人照顾(这个季节正是牧民上山挖虫草的季节)。我们把了解到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到交叉住宿孩子的信息全部完整记录下来,据此再来比对查看他们所在班级有无遗漏排查。
完成对孩子们的流调后,我和小宋到学生宿舍进行实地查看。宿舍总体条件尚可,一般8人一间,室内整洁干净无杂物,被子折叠也较整齐(低年级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孩子的被子由宿管阿姨帮忙整理)。男女厕所较卫生,但洗手间肥皂配备太少,两边共16个水龙头,有的楼层总计配备2-3块肥皂。宿管阿姨解释说,原来是按照一个龙头一块肥皂配的,但被孩子偷偷拿走了,补了几次,又少了,索性就不再补配了。我们建议其将此情况向学校反映,在做好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同时要确保肥皂配备足量,保证孩子们的手卫生。在查看宿舍消毒记录后,我建议小宋把每层楼的宿管阿姨全部集中起来,统一进行简单培训,对消毒液使用种类、配比浓度、消毒频次进行再明确,要求她们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严格做好常规消毒、开窗通风、日常监测等措施,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孩子们的被褥要定期进行清洗和暴晒等。
我们随后到食堂查看情况。食堂很大,可以同时容纳六百人就餐,全校孩子用餐分年级、分时段、分批次进行,相邻座位间有挡板隔断(新冠期间设置现仍保留),人员就餐位置固定,每批次用餐时间限时。食堂洗手池肥皂配比充足,且张贴了七部洗手法画报,另有一些卫生宣传标语。我们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了卫生清洁相关方面的简短培训,并特别强调窗户要全部打开,保持食堂空气流通。
与此同时,我们另一组同事正在学校的水痘疫苗应急接种现场忙碌。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井然有序,遵守纪律,并能始终保持安静。现场未发生疫苗接种相关副反应。还有一位同事负责环境消毒。
流调结束后,我和小宋赶回中心撰写流调报告,中心周主任要求加紧撰写上报卫健局、县政府、州疾控等有关方面。我们抓紧整理汇总信息,统计数据,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防控建议,以最快速度成稿交周主任审核修改并形成终稿,在点击“打印”的那一刻,我们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总算在规定时间内紧张完成任务。
此次疫情在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密切协同、综合施策下得到较快控制,且中途正好赶上学校常规四天假期,孩子们被动隔离,也对疫情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些民族寄宿学校给我的一些特别印象:一是学校普遍都很漂亮,加民族二字的寄宿学校里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和一般寄校学生不同的是,他们都要学习藏语;二是学校很多地方都使用藏汉双语,每间教室挂主席头像,有的还挂党旗和国旗;三是民族寄校的孩子无论男女身上都会佩戴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饰品,我想应该是父母祈祷远在学校寄宿的孩子平安吉祥如意吧;四是学校课间操按单、双日轮流做广播体操和跳锅庄(藏族一种民间舞蹈),或许这也是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