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8点,按例采集完鼻咽拭子送检后,南通市疾控中心援扬州流调队队员、慢传科陈骥穿上防护服,开始了一天的流调工作:前往集中隔离点对新冠肺炎初筛阳性个案进行流调,对密切接触者展开排查,完成流调初始报告撰写……直到凌晨1点45分,才从扬州市邗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返回驻地。
右一:陈骥
1998年出生的陈骥去年从江苏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今年初加入南通市疾控中心。7月25日下午4点,在接到南通市卫健委紧急通知后,南通市疾控中心迅速征召组建援南京流调队伍。通知在群里一经发出,各科室专业人员纷纷踊跃报名。“虽然我是一名新人,但是当时我丝毫没有犹豫就报了名。作为公卫人,国家有需要,我们就应该上。”报名前,陈骥怕父母担心,并没告诉父母,直到7月31日确定即将出发前往扬州支援前,才告诉他们,“当我把支援扬州的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只有一句话‘去,当然要去,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好好吃饭’,父母铿锵有力的话,立刻让我信心百倍,感恩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我会加油的。”
7月31日下午,按照江苏省卫健委的统一部署,陈骥和另外9名流调队员出发赶赴扬州,支援疫情防控。他们也是继我市疾控系统22名流调队员驰援南京后,又一批冲上一线的公共卫生勇士,而陈骥是所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出发赴扬州前合影 右一:陈骥
只有前线保住了 后方才安全
“您好,我是此次疫情的流调员,我们了解到您可能是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有些信息需要和您这边了解一下。”每天,陈骥都要重复这样的话语几十甚至几百遍,整个流调过程漫长而艰难,她必须帮助调查对象一点点回忆,一环环扣上。有时候需要与确诊或疑似病例近距离接触,流调时必须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除了热,就是闷。汗水汇集在护目镜里,流进眼睛,疼得半天睁不开。尽管倍感不适,但陈骥必须咬牙坚持。一次流调任务结束,脱掉防护服时,衣服早已经被汗水浸透。
“时间就是生命。流行病学调查,需要争分夺秒,更要死抠每个细节,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地毯式排查,获取调查对象去过的场所、可能接触的人,‘烧脑’程度不亚于破案。”陈骥说,抵达扬州的第三天,她就遇到了难题,在隔离酒店面对面流调一位疑似病例的过程中,对方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而一同前往的另外一名流调队员也因为闷热出现了类似中暑的症状,头晕、烦躁、乏力、恶心。“她依然在坚持,我更不能退缩。”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劝说,对方终于配合接受流调。调查结束后,陈骥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撰写文字报告,并对对方提供的行程进行逐一核实,摸排其他密切接触者。
在疫情防控中,每一位像陈骥这样的流行病学调查员都肩负着重大使命。他们不仅要“追踪”病毒,更要与疫情“赛跑”,他们,就是冲锋在“防线”上的“侦察兵”。“只有战‘疫’前线保住了,后方才安全。”陈骥这样说。
年轻人冲在前 诠释青春无悔
“逆行不独行,隔离不分离。”南通疾控系统这些优秀的公卫人正在前线战场上拼尽全力,而在后方的我们都是他们坚实的后盾,祝他们早日凯旋!